誰是《人民日報》上的"權威人士"?
5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及2版要聞版幾乎整版,刊發"權威訪談"文章《五問中國經濟》,文中以與"權威人士"問答形式解答中國經濟熱點話題。這種形式對人民日報而言,較為罕見;而"權威訪談"全文未出現受訪者任職單位和具體署名,也不常見。
該文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標題為:《本報獨家專訪權威人士,解析當前我國經濟大勢:正視困難保持定力前景光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號"俠客島"26日深夜發表題為《誰是人民日報上的權威人士?》的文章稱,我們不能忘記革命戰爭年代時為何使用"權威人士"。
用這個詞,事實上可視為一種斗爭策略。他們出現的基本語境是,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級別領導人來發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說。
如今呢?這兩篇人民日報文章,說白了是在定調子、給信心、找方向。許多網站的解讀大致沒錯,這是在向外界傳遞中共中央對經濟大勢的分析與判斷。為何這樣做?
其實文章里說得很清楚,國際上,全球供求格局變化了;國內,進入"三期疊加"階段,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產業結構調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來、熬不起"。文章里還說,經濟運行中"幾家歡樂幾家愁"。
文章表示,也許你在媒體上會看到,經濟學家、評論員們會用更為尖銳的措辭來形容當前形勢,但所有這些說法,指向的其實是一樣的緊迫感——到了必須有人站出來說經濟形勢的時候了,而且必須是高級別領導。
旁白:中央主管財經工作的高級領導,應該就是中財辦主任,可能就是劉鶴。之所以讓他出來表態,很大程度上,在于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之大超乎市場預期。他說一季度經濟增速達7%,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問題是,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真到7%?別扯了。當然,形勢也沒壞到崩盤的地步。話說,二季度經濟轉暖的跡象也越來越多。看看下面:
4月份工業企業利潤見底回升
5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3%。其中,4月份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6%,改變了一季度利潤負增長的局面。
4月份工業利潤增長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工業生產、銷售穩中略升,對企業利潤增速回升有積極作用。
二是部分行業投資收益對利潤增長影響較大。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增加120.3億元,其中,投資收益同比增加116.1億元。
三是降息、降費政策逐漸發揮作用。4月份,企業利息支出增長1.5%,增速比一季度低1.5個百分點。
四是電力、酒飲料和化工等少數行業利潤增長明顯加快。三個行業合計使4月份利潤增速比3月份加快3.5個百分點。
旁白:當然,這里面可吹噓的地方也不多,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炒股、降息賺點小錢,另外也就那么幾個行業利潤像點樣子,其他都不行。
但這也算是一抹亮光啦,大家好歹對未來有點信心。大領導表態完,下面是部門出章程:
發改委全面放開企業債發行
5月27日,國家發改委網站正式發布《關于充分發揮企業債券融資功能支持重點項目建設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通知》,文件鼓勵優質企業發債用于重點領域、重點項目融資,鼓勵企業發債用于特許經營等PPP項目建設。
募集資金用于七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六大領域消費工程項目融資,不受發債企業數量指標的限制。四類專項債也將不再受到發債企業數量指標的限制。
此外,發改委將城投類企業和一般生產經營類企業需提供擔保措施的資產負債率要求分別放寬至65%和75%;主體評級AA+的,相應資產負債率要求放寬至70%和80%;主體評級AAA的,相應資產負債率要求進一步放寬至75%和85%。
發改委還適度提高區域經濟和債券風險跡象預警線,對符合國發[2014]43號文件精神,償債保障措施完善的企業發行債券,不與地方政府債務率和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掛鉤;將本區域企業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等余額一般不超過上年度GDP8%的預警線提高到12%。
旁白:這基本是放開企業債市場管制了,只要是參與PPP項目的企業,估計發債,都會一路綠燈。地方債不是發行有難度嗎?
企業接著上嘛,反正都是搞基建,誰搞不是搞?都是要用錢的啊。問題是,這基建規模可不是一般的大,看看下面:
張高麗:規劃六大經濟走廊建設
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對話會27日在重慶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張高麗指出,中國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道,積極規劃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建設。
旁白:到目前為止,各個省份已經出臺與"一帶一路"在內的各項規劃配套的子規劃。這要是算下來,規模到底有多大?
《人民日報》里面的"權威人士"表示要"保持定力",真正底氣其實就在這里。
企業創新創業,最終結果誰也不知道,而萬億規模基建項目一旦落實到位,中國經濟想下去都很難。但對于中國經濟而言,靠基建是保底,真正還是靠產業升級,現在其實已經是亮點多多:
今年一季度中國每周誕生一個億萬富翁
5月26日,招商銀行聯合貝恩管理顧問公司發布《2015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同日,瑞銀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也聯合面向全球發布2015年億萬富豪報告。
瑞銀報告指出,在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幾乎每個星期就有一名新的億萬富豪誕生。
招行報告也指出,2014年末,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1千萬元以上的高凈值人群規模已超過100萬人,相較2012年增長了33萬人,而相較2010年已經翻番。高凈值人群總體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達到32萬億元。
報告還顯示,亞洲有近20%的白手起家億萬富豪來自于消費品行業,平均擁有的財富值為32億美元。來自于房地產行業的白手起家億萬富豪數量位居第二(12.9%),平均擁有27億美元的財富。
中國億萬富豪的行業分布特點與亞洲區相似,更多是在制造業、消費品和房地產業。
但是,這樣的格局近年來也在發生轉變,美國億萬富豪更多產生在金融和高科技行業。
招行報告指出,中國鼓勵行業創新的政策激發了財富活力,催生了許多基于互聯網技術或平臺的新型致富模式和"新富人群"的涌現——他們大部分從事互聯網等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制造等創新型行業,近80%年齡在三十到五十歲之間,75%新富人群的可投資資產處于一千萬到五千萬之間,處于高凈值人士的入門級別。
"他們大部分處于中青年階段,站在技術進步和行業變革的潮頭,眼界開闊,思維活躍。"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項安達如此為新富人群畫像。
旁白:這當然都是大牛市催生出來的新富階層。亮點不是他們身家多少,而是這些新富階層所屬的行業都是創新性行業,牛市是財富放大器,將他們的創新創業的結果給放大貼現了。
當然,捧他們場的資金,都是國內股民,國際大資金進來,還是要買權重大藍籌:
英國富時將A股納入全球基準指數
英國指數公司富時集團(FTSE)今天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啟動將中國A股納入全球基準的過渡計劃,富時的2個新興市場指數都將納入中國A股。彭博稱,A股將被納入富時羅素(FTSERussell)指數。
富時稱,A股在新指數中的初始權重約為5%。國際投資者可全面進入A股后,權重將增至32%。富時稱,A股在指數中的權重將與R/QFII的總額度掛鉤。
新的指數是過渡性指數,當A股完全滿足FTSE對于新興市場分類的標準時,這兩個包含A股的指數將與標準的富時新興市場指數進行無縫對接。
除了富時,美國的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也正在積極醞釀將A股納入其指數。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本月發表聲明稱,該公司將于紐約時間6月9日17點(北京時間6月10日5點)過后不久在其網站上公布是否將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決定。
旁白:分析人士毛估算一下,大致來個幾百億美元的資金是沒問題的。考慮中國A股市場一天近兩萬億成交量的規模。這點錢,其實真不算什么。
但這個真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放棄資本賬戶管制,徹底對外開放,這意義多大,看看下面:
IMF副總裁:人民幣現在未被低估
5月26日下午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大衛-利普頓(DavidLipton)今日表示,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速將達6.8%,與中國政府7%的預測和IMF此前的判斷相一致。
他同時稱,人民幣在過去一年里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升值,當前幣值不再被低估,加入SDR只是時間問題。
旁白:所以今年底,就熱鬧了,如果人民幣沒被納入SDR籃子里,那么中國干脆讓人民幣與金銀掛鉤,繞開IMF,自己玩得了。
別以為人民幣加入SDR,就一定是好事,因為這看似是人家給人民幣背書,其實也是中國拿雄厚經濟實力給歐元美元日元背書!
看看下面,大家就會明白,人民幣如果不被納入SDR,全球金融體系將會損失多大:
人口老齡化可能讓全球未來的債務增長失控
高盛資產管理歐洲、中東以及非洲地區首席執行官AndrewWilson警告稱,全球堆積如山的債務形成了對經濟最大的威脅。因為消除債務需要持續有人來創造經濟增長,但事實上人口結構正在老齡化,政策制定者們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人口結構在多數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歐洲和日本——是個重大挑戰——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還清巨大的債務負擔。"
Wilson對英國《每日電訊報》表示,"隨著預期壽命快速上升,我們不再擁有那么多年輕的勞動人群,"債務驅動的經濟模型很難延續。例如日本的債務/GDP比值已經超過200%,Wilson認為這是人口老齡化帶來影響的實例,"日本模式顯然在長期是無法持續的。"他表示。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日本模式同樣也發出了類似的警告。還機構稱,如果日本不進行改革,到2040年債務/GDP比值將超過400%。
OECD秘書長AngelGurria表示,只有貨幣刺激措施和強勁的成長不足以協助經濟擺脫20年來的低迷。"日本的未來展望仰賴確保長期財政可持續性,在預算赤字占GDP約8%下,負債比預料會進一步攀升至未知領域。但Wilson表示,高負債國家仍有希望。
"人口結構的改變意味著,我們必須在移民和擴大勞動力等方面尋求更有創意的政策,找出方法削減債務。像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動擴大婦女勞動參與率,以及透過刺激通膨的政策。"
每日綜述:全球社會都變老啦,而且生產率都下來了,債務日復一日的膨脹下來,尤其是各國政府債務,資產負債表簡直讓人膽戰心驚。
再加上各國央行花樣翻新的QE,未來即使不出現全球性貨幣危機,滯脹前景那是情理中事。所以人民幣不加入SDR,未嘗不是件好事。
中國經濟決策層,也就是所謂"權威人士",也認識到短期波動不可懼,可懼的是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而同時貨幣寬松刺激又過了火,結果就是和歐美日其他國家一起掉進滯脹陷阱。
這才是中國經濟最恐怖的結局,而非大家所臆測的那樣由地產崩盤導致經濟硬著陸。
本文作者:徐斌 轉自搜狐新聞